物理加速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理加速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理加速度教案1《路程、时间与速度》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下面就谈谈我对这节课的体会。
1.让数学课堂扎根于生活。课始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让学生通过比较思考“笑笑从家到学校用了6分钟,淘气从家到学校用了8分钟,他们谁走得快?”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我们常说的走得快指的是走路的速度快,而速度不能只看时间的长短,它还跟路程有关,由此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
2.注重合作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激发认知冲突,进而补充“笑笑家到学校的距离是240米,淘气家到学校的距离是640米”条件,让学生继续思考、合作探究“现在,你能判断谁走得快谁走得慢了吗?”,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并通过算一算,比一比,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比较两个人走路的快慢,实际就是比较两个人1分钟行驶的路程,而这1分钟行驶的路程,正是我们所说的速度。从而使学生明确在路程与时间都不相同的时候比快慢,就是比速度。最后再由小组合作,归纳总结出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3.注重突破重难点的教学。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的意义,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在引导学生得出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式这一重要内容之后,又提供三个情境,让学生口算出3种物体的速度:8千米/时、8千米/分、8千米/秒,让学生来谈谈对速度是怎样理解的,引导学生发现速度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学生对“速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速度有快有慢,单位也各不相同,这需要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加以理解和感受。此环节我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亲身感受刘翔跨栏速度、猎豹跑的速度、声音和光的传播速度之快、蜗牛爬行速度之慢等使学生在轻松与震撼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速度,进而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我还不失时机抓住教学过程中的有利机会,打破砂锅问到底,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速度。
4.引进评价机制。好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在本节课中我很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对发言学生给予及时的肯定、一定的激励,这对其他学生也是非常好的鼓励和鞭策。
一节课上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由于前面在探索“速度的定义及体会生活中速度的例子花去了过多的时间,使得后面的时间有点赶了;
2.拓展练习时间不足。
3.课上完了,学生知识到底掌握得怎样,我自己心里没有什么把握。一节好课,还需深钻教材,各环节精雕细琢,注重细节教学。
4.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的关系,充分相信学生,不应过多的牵引,再灵活去运用它。
5.可以设计画线段图分析题意环节,渗透几何直观教学思想,培养空间观念。
这些都是我还要努力的方向。
物理加速度教案2教材分析:义务教育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速度》,是在前四章初步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第五章长度和时间测量基础上,针对学生发展和学习内容的需要,安排设计的一节内容。他继承了前四章从生活到物理的教材编写特色,同时为后续的物理学习奠定了基调。
学情分析:小学数学及初中数学在速度学习及训练方面较多,而在单位换算及物理意义的构建上由于学科局限,较少涉及速度的物理意义。
本节课是常规的概念课,对教师来说可能驾轻就熟,但对学生来说,他们将遇到学习物理以来的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建立严谨的物理概念;第一次学习用严谨的方法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第一次学习复合单位及换算关系;第一次学习设计表格;第一次学习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第一次学习用规范的方法解决问题。基于以上认识以及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把本节课的重点作如下三个创新:一、把教材中用纸锥下落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改成观察图片。原因:1、静态的图片能突出观察重点,动态的实验很难具有复制性和重复性,不人为设置认知难度。2、图片用生活中常见的观众和裁判的方法,更贴近生活实际。二、针对测纸锥速度活动中重在方法应用和器材使用方法的巩固,把重点放在需测物理量、器材选择和表格设计的思考上面,对实验结果略过,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测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三、重视解题规范。从学生的知识准备来看,课本中的例题用数学方法即可解决,因此重点在解题规范和规范中的物理意义。
本节内容无论是从学生的知识准备,还是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都至关重要。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的教学按以下程序展开。
首先,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快慢入手引入课题,降低认识难度,使学生具有亲切感。
然后,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路程和时间的比较引入速度概念。
接下来,按常规概念课的教学按定义、公式、单位、应用进行教学。其中应用部分分别设计了一个实验和一个例题分析。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目标: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会进行速度单位换算;3、会进行简单的表格设计:4、知道速度表、里程碑(牌)的含义。
难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重点:速度的定义及理解,速度单位的换算
学法指导:实验、观察、讨论
器材准备:刻度尺,纸锥、秒表(或手表)
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指导观察书P108图5—17指导观察学案中的图片问:甲乙两位同学在各自的小区内跑步,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引入速度概念简要介绍单位时间介绍速度单位板演单位换算分析例2指导观察书P109图5—20指导观察速度表指导完成P110活动板演书P110例题指导完成例4指导阅读P110生活物理社会思考:猎豹怎样才能追上鹿说一说谁游得快,并说明怎样比较的读一读,写一写根据定义尝试写出速度公式学生练一练学生分析了解一些物体的速度说说你获得的信息思考、讨论、交流形成方案并实验完成例4阅读书P110生活物理社会创设问题情景,引课引导学生关注生 ……此处隐藏18983个字……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4.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
3.区别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4.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难点:加速度的方向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起动的车辆初始时刻的速度(m/s)可以达到的速度(m/s)起动所用的时间(s)
小轿车03020
火车050600
摩托车02010
教师引导学生三种车辆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比较发现:三种车辆的速度均是增大的,但它们速度增加得快慢不同。那么,如何比较不同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呢?从而引入加速度。
(二)新课内容
1.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 速度的变化量指的是什么?
(速度由 经一段时间 后变为 ,那 的差值即速度的变化量。用 表示。)
提问: 越大,表示的变化量越大,即速度改变的越快,对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要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必须找到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要找单位时间内的速度的改变量。
2.加速度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1)定义: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指进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3)单位:米/秒2(m/s2)
(4)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5)a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又分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题1] 做匀加速运动的火车,在40s内速度从10m/s增加到20m/s,求火车加速度的大小。汽车紧急刹车时做匀减速运动,在2s内速度从10m/s减小到零,求汽车的加速度。
分析:由于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必须先选一个正方向。一般选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分析讨论:
(1)火车40s秒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什么关系?
(2)汽车2s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其初速度方
物理加速度教案15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变化量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式.
3.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体会速度变化量的处理特点,体验向心加速度的导出过程,领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乐于学习的品质.特别是“做一做”的实施,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
重点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产生原因,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
难点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过程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学法
指导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精讲精练、
教学
准备用细线拴住的小球
教学
设想预习导学→学生初步了解本节内容→合作探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典型例题分析→巩固知识→达标提升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一定是变化的.即使是我们上一堂课研究的匀速圆周运动,其方向仍在不断变化着.换句话说,做曲线运动的物体,一定有加速度.圆周运动是曲线运动,那么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伺寒确定呢?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补充内容或错题订正
任务一预习导学
(认真阅读教材p13-p15,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请同学们看两例:
(1)图1中的地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这个力可能沿什么方向?
(2)图2中的小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合力沿什么方向?
2、请同学们再举出几个类似的做圆周运动的实例,并就刚才讨论的类似问题进行说明.
3、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力或合外力指向圆心,所以物体的加速度也指向圆心.在理论上,分析速度方向的变化,可以得出结论:“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都指向”
4、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由a=△v/△可以导出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
aN=,aN=
任务二合作探究
1、速度变化量
请在图中标出速度变化量△v
2、向心加速度方向理论分析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8页“做一做”栏目,并思考以下问题:)
(1)在A、B两点画速度矢量vA和vB时,要注意什么?
(2)将vA的起点移到B点时要注意什么?
(3)如何画出质点由A点运动到B点时速度的变化量△V?
(4)△v/△t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5)△v与圆的半径平行吗?在什么条件下.△v与圆的半径平行?
(6)△v的延长线并不通过圆心,为什么说这个加速度是“指向圆心”的?
3、学生思考并完成课本第19页“思考与讨论”栏目中提出的问题:
从公式an=v2/r看,向心加速度an与圆周运动的半径r成反比;从公式an=ω2r看,向心加速度an与半径r成正比。这两个结论是否矛盾?请从以下两个角度讨论这个问题。
(1)在y=kx这个关系中,说y与x成正比,前提是什么?
(2)自行车的大齿轮、小齿轮、后轮三个轮子的半径不一样,它们的边缘有三个点A、B、C,其中哪些点向心加速度的关系是用于“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正比”,哪些点是用于“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反比”?作出解释
例:如图所示,一个大轮通过皮带拉着小轮转动,皮带和两轮之间无相对滑动,大轮的半径是小轮半径的2倍,大轮上的一点S离转动轴的距离是半径的1/3。当大轮边缘上的P点的向心加速度是0.12m/S2时,大轮上的S点和小轮边缘上的Q点的向心加速度各为多大?
练习:如图,A、B、C三轮半径之比为3∶2∶1,A与B共轴,B与C用不打滑的皮带轮传动,则A、B、C三轮的轮缘上各点的线速度大小之比为______,角速度大小之比为________,转动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为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