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物理教案

初二物理下册教案

时间:2024-05-03 19:00:09
初二物理下册教案(7篇)

初二物理下册教案(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二物理下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二物理下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对滚摆实验的分析,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2) 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并解释一些有关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

(1) 培养学生运用能的转化知识分析有关物理现象的转化。

(2) 培养学生从能量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得出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的结论。

2、难点:组织、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滚摆实验并进行分析、归纳,领会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

滚摆,棉线,铁锁,人造卫星挂图。

(四)教学过程

1.复习

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以此事例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

2.引入新课

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3.进行新课

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实验1:滚摆实验。

图14.5-1,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想想做做”用铁锁做单摆。

此实验摆绳宜长些,摆球宜重些。最好能挂在天花板上,使单摆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动,以便在黑板上记录摆球运动路线中左、右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位置。分析单摆实验时,摆球高度的变化比较直观,而判断摆球速度大小的变化比较困难,可以从摆球在最高点前后运动方向不同,分析摆球运动到最高点时的速度为零,作为这一难点的突破口。

综述实验,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实验2: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

演示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实验。实验可分两步做。首先手持着木球将弹簧片推弯,而后突然释放木球,木球在弹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内运动。让学生分析在此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第二步实验,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让学生观察木球碰击弹簧片的过程。然后,分析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和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很多。其中有一些比较直观,例如:物体从高处落下、瀑布流水等这些事例也可以让学生列举,说明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有些事例比较复杂,例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沿一条曲线(抛物线)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呢?(板画足球轨迹,依图分析)首先我们来分析足球离地面的高度的变化,这是判断足球重力势能变化的依据。很明显,在上升过程中足球的重力势能增加;在下降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接着再分析足球的速度。足球在最高点时不再上升,说明它向上不能再运动。所以,足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小;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又逐渐变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足球在上升阶段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在下降阶段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4.科学世界

1.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过程中,也发生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人造地球卫星大家并不陌生,然而围绕人造卫星,同学们还有许多的谜没有揭开。例如:人造卫星为什么能绕地球运转而不落下来?在人造卫星内失重是怎么回事?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同学们进一步学习,今天我们只讨论卫星运行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人造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行,它的位置离地球有时近、有时远。(出示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轨道图)现以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例,它离地球最近时(此处叫近地点)离地面439公里,离地球最远时(此处叫远地点)离地面高度是2384公里,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114分钟。它在近地点时,速度最大,动能最大;此时离地地面最近,重力势能最小。卫星由近地点向远地点运行时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向重力势能转化。直到远地点时,动能最小,重力势能最大。卫星由远地点向近地点运行时,重力势能向动能转化。在卫星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2.关于人造卫星的知识,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鉴于学生的知识基础,难以使学生揭开谜底,往往由此而损伤学生的求知欲。本节课如有可能,也可通俗地介绍卫星为什么能绕地球运行。讲法上可用想象推理的方法。

参看图1,水平地抛出一个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它会落回地面,但是抛出的物体速度越快,它飞行的距离越远。人抛物体,抛出的距离不过几十米,但汽、枪、子、弹能飞行几百米,步枪、子、弹能飞行几千米,而炮弹能飞行几十公里。我们可以设想,物体的速度足够大时,它就能永远不落回地面,围绕地球旋转。这个速度大约是8公里/秒。如果速度再大些,物体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就由圆形变为椭圆形。人造卫星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发射的。

(五)小结

(六)作业

初二物理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 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例了解认识二力的平衡

(2)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解释物理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器材:

视频光盘 ……此处隐藏4105个字……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5、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四)课堂小结:1、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五)巩固练习:

1、乒乓球掉在地上马上会弹起来,使乒乓球自下而上运动的力是,它是由于乒乓球发生了而产生的。

2、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它有一个前提条件,该条件是,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作的。

3、关于弹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弹簧、橡皮筋等这类物体才可能产生弹力

B、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会产生弹力

C、任何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弹力不可能无限大

D、弹力的大小只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

4、下列哪个力不属于弹力( )

A、绳子对重物的拉力B、万有引力C、地面对人的支持力D、人对墙的推力

5、两个同学同时用的力,向两边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和提纽,此时弹簧测力计显示的示数是。

(六)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1、成功的地方:

2、不足的地方:

3、改进措施:

附:板书设计: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弹性限度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2、使用方法:

(1)认清量程、分度值

(2)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

初二物理下册教案6

初二物理下册第八章:电和磁知识点

课程标准的要求:

1.能用语言.文字和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

2.能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4.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

5.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全章内容概述:

1.磁场 磁场及磁感线的概念.

2.电生磁 电流周围的磁场及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是什么样的?

3.电磁继电器 扬声器 如何用小电流控制大电流,低电压控制高电压?扬声器是怎样工作的?

4.电动机 影响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的有关因素,电动机的换向器的作用,电动机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5.磁生电 什么情况下磁生电?什么是交流电?

教材内容分析及建议

本章内容是电磁的基础,应重视学生的感悟与实验,重视实际利用,重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以学生的动手动脑来体会:学习物理有用。注意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探究物理奥秘的方法。

章首图:它是一幅激光图片。它是地磁场使得来自太阳的高速粒子飞向地球的两极,与空气中分子原子作用形成绚丽的极光。教师可引导学生齐读章首语,通过阅读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研究磁场的问题中来。

初二物理下册第八章电和磁:第一节 磁场

本节的重点是磁场及磁感线。教材通过从古代历史入手,即中国人利用手中罗盘在公元843年,开辟了从浙江温州到达日本嘉值岛的航线。导出了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让学生通过阅读指南针的发明,来进一步明白指南针的作用。

关于磁现象学生是比较熟悉的,虽然对场比较陌生,但对身边有磁场的物体都比较熟悉,尤其对读过小学自然的同学来学习这部分内容,相当于是复习的性质。教师可通过让学生阅读磁现象有关内容及想想议议来学习。让他们自我阅读、看图填空,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磁场:教材先给出了磁场定义,接着让学生通过想想做做的实验探究来研究磁体的磁极,感知磁体周围的磁场、磁场的方向。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感知条形磁体的磁场的分布。通过P48 图⒏1-6 ⒏1-7 类比联想找出磁感线分布规律。

地磁场:学生通过前面的实验不难发现小磁针静止的指向的规律性不易推断出周围有磁场对它的作用,即地磁场教材中明确指出了地理地磁两极并不重合。至于地磁场产生的原因还是一个秘密,还没有满意的结果。教材把希望寄予在同学门身上

磁化:课标中虽没有明确要求,单磁化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多见,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安排了一个探究性的实验,来研究磁化问题,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大致了解到使一根钢针磁化的方法,后面又让学生利用自己自制的磁化钢针制作一个指南针,实验容易成功。这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世界可引导学生阅读。

初二物理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液体压强规律,学会用压强计测量压强

2、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在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过程中,练习使用类比法教学设想重点:初步认识液体压强规律

难点:

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

教法:

教学准备玻璃管,橡皮膜,液体压强计,水,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引入:固体对接触面有压强,那么液体有压强吗?

例:杯子对桌面有压强,杯子里的水对杯底和杯壁是否有压强?

演示实验:

图10-9(a)玻璃管底部橡皮膜鼓起,

图10-9(b)手指会受到力的作用

得出: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思考:液体内部有压强吗?

例:学生举例:

(1)人在水里,感觉胸闷

(2)图10-9(c)

《初二物理下册教案(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